笔顺

复制 打印字帖

cuó ㄘㄨㄛˊ

疒部 共12画 左右结构U+75E4
汉语字典

疒部

12画

7画

左右结构

cuo

cuó

形声字

UWWF

KOOG

TOOB

00114

8871

8078

U+75E4

痤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午集中 部首:疒部

武英殿刻本: 第1854頁,第13

同文書局本: 第774頁,第17

標點整理本: 第728頁,第29

唐韻》:昨禾切;《集韻》:徂禾切;《正韻》:才何切,痤音矬。
說文》:小腫也。一曰族絫。〔徐曰〕今別作瘯蠡,非是。
玉篇》:癤也。
博雅》:痤,癰也。
韓非子・六反篇》:彈痤者痛,飲藥者苦。
後漢・律曆志》:白露晷長六尺二寸八分,當至不至,多病痤疽泄。
山海經》:金星之山多天嬰,其狀如龍骨,可以已痤。〔註〕癰,痤也。

又,人名。
史記・秦本紀》: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痤。

注解

〔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疒部

〔痤〕字拼音是cuó,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疒、坐,五行属

〔痤〕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uó] ⑴ 〔~疮〕一种皮肤病,俗称“粉剌”。⑵ 痈

痤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搜词典整理。痤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