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唤船至长头岘》是一首近代诗词,作者陈三立。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雨罅唤轻舠,
雨滴如线缝,唤醒停泊的小船,
溯涨信帆风。
随着水位的上涨,船只扬帆迎风航行。
晴峰颇照眼,
阳光照耀在山峰上,格外明亮,
百里青蒙蒙。
远远眺望,山青蒙蒙一片。
沙岸所啮痕,
河水侵蚀着沙岸,留下明显的痕迹,
今来易西东。
随着时间的流逝,河流的方向也在改变。
一片黄琉璃,
一片黄色琉璃般的光芒,
乱插榉柳丛。
犹如榉树和柳树杂乱地生长在一起。
畸零瓜蔓水,
离散的瓜蔓漂浮在水面上,
处处没凫翁。
凫翁(指水鸟)已经消失无踪。
犊有浮鼻过,
小牛有着浮起的鼻子,从水面上探出,
鯈有衔尾通。
鯈鱼(指鲤鱼)用尾巴相互串联。
其阳出微波,
太阳的光芒照射在微波上,
杂花摇白红。
水中的杂花摇曳着白色和红色的光彩。
斜趋石瓮桥,
河水向斜坡上的石瓮桥流去,
明灭浸长虹。
阳光下的彩虹明暗交错,似乎沉浸在水中。
可怜万象影,
令人怜悯的万物倒影,
诡荡漪澜中。
在涟漪中显现出神秘而动人的景象。
襟趣忽已高,
心情和兴趣突然变得高昂起来,
微憾无与同。
微妙的遗憾无法与他人分享。
这首诗词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细腻而生动的词句,展现出大自然的变幻之美。作者通过描绘雨滴、山峰、河流、阳光、彩虹等元素,将读者带入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雨滴形容为线缝,将阳光比作黄琉璃,将河水的变化喻为沙岸啮痕等,增加了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感。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以及对生活和情感的微妙体验。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细腻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陈三立简介
近现代·陈三立的简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 ► 陈三立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