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九日病中泊舟召伯堰》是宋代诗人强至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作者九月病中,停舟在伯堰上,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采采南山菊,还应满故园。
全家泊孤埭,多病负清樽。
木末秋声老,天涯雨气昏。
乡关吟望外,愁泪有双痕。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病中泊舟在伯堰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身病痛和离愁的苦闷。
诗的开头,作者采摘南山上的菊花,希望能够将其带回满是故乡的园中。这里的南山菊可能象征着秋天的景象和乡愁之情。
接下来,描写了全家人停舟在孤埭(一种小港口的名字),孤埭可能是作者的临时栖身之地。诗中提到作者多病,背负着清酒,显示了作者在病痛中的辛苦和忧伤。
第三、四句描述了秋天的景象。木末,秋天的声音渐渐老去,凋零的声音传来,天空中的雨气使得视线模糊,给人一种昏暗的感觉。这种景象的描绘,与作者的心情相呼应,彰显了他的孤独和忧郁。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乡关的思念和眺望,愁苦的泪水在眼眶中留下痕迹。诗人通过乡关与外界的距离,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无尽的离愁别绪。
整首诗构思简练,语言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交融,表达了作者在病中思乡之苦与离情之痛。这种深沉的情感和对家乡的眷恋使得这首诗在宋代的诗坛上备受赞誉。
强至简介
宋代·强至的简介
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代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 ► 强至的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