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句 > 文同的名句 > 余本岩穴士

余本岩穴士

出自宋代文同的《兴元府园亭杂咏·山堂

“余本岩穴士”出自宋代文同的《兴元府园亭杂咏·山堂》,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ú běn yán xué shì,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何以山名堂,层石作崖巘。
余本岩穴士,每往不欲返。
公吏呈俗书,还来愧冠冕。

鉴赏

《兴元府园亭杂咏·山堂》是宋代文同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名有何堂堂之处,
层层石峰构成崖岩的壮丽景观。
我是一个隐居在山洞中的士人,
每次离开山洞都不愿返回尘世。
现在我受到官员呈上的世俗之书,
回到尘世中我感到惭愧不堪。

诗意:
《兴元府园亭杂咏·山堂》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堂中的心境和感受。诗人以山堂为喻,表达了山的高洁、清幽之处,与自己隐居的心境相呼应。他喜欢山中的宁静与美丽,与崖岩、石峰相伴,对尘世的繁华与俗务感到厌倦,希望能永远远离尘嚣。然而,现实的世俗之书被呈上,使他不得不返回尘世之中,对此感到羞愧和不安。

赏析:
这首诗以山堂为景,通过对山堂的描绘,抒发了隐士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山中宁静的向往。山堂被形容为堂堂之地,峭壁崖岩和层层石峰交相辉映,展示了山的壮丽和高大。诗人以此对照自己隐居山洞的生活,表达了对尘世的不满和对山中宁静的追求。

诗中的"余本岩穴士"一句,表明诗人是一个隐士,喜欢隐居在山洞中,追求宁静和自由。"每往不欲返"表达了他离开山洞时的不舍和对尘世的厌倦,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然而,现实的世俗之书打破了他的宁静,使他不得不回到尘世中。"公吏呈俗书,还来愧冠冕"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员呈上的世俗之书的矛盾心情,他感到羞愧和惭愧。这种矛盾和冲突的情感在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隐士与尘世之间的冲突。

整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追求,既表达了对山中宁静的向往,又展示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困惑。通过山堂的意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了尘世与隐居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对内心追求和外在现实之间的矛盾,引发读者对自我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

文同简介

宋代·文同的简介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 文同的诗(1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