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后溪晚步》是一首宋代文同所作的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阴阴芳树暗回堤,
路入蒙笼转野溪。
泽雉应媒高复下,
林鸦引子曷还啼。
青蒲宛宛全淹水,
紫笋斑斑半出泥。
倚杖风前感时节,
乱烟斜日一蝉嘶。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后溪晚间漫步的景象。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野生动物的活动,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对时节变迁的感慨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
首节描绘了一片阴暗的芳树,暗示夜幕降临,人迹罕至的静谧之境。诗人踏上小路,穿过蒙蒙的竹林,转入一条野溪。这一描写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自然之中,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熟悉和喜爱。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湿地中的泽雉和林鸦。泽雉是一种野生鸟类,常见于湿地。它们在此时应该是在求偶交配,高高飞起又降落下来,而林鸦则引领着它的子女飞翔。这一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生物的活动和繁衍,传递出生命的力量和美好的寓意。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青蒲和紫笋。青蒲是一种生长在湿地的植物,而紫笋则是竹子的嫩芽。青蒲完全淹没在水中,而紫笋则半露出泥土。这种景象既展示了湿地的生机勃勃,也表达了生命的顽强与生命力的萌发。
最后两句描述了诗人倚着拐杖,感受着风前的时光流转。乱烟斜日,一只蝉在嘶鸣。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光阴易逝的思考。乱烟斜日的景象暗示着日暮途穷,而蝉嘶则象征着岁月的流转和时光的长久。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细腻的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活动,寄寓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力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的赞美。同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使诗情与自然景色相互映衬,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文同简介
宋代·文同的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 文同的诗(1篇)〕